【今日人物 】谢红萍: 他们的世界 她懂
谢红萍是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位班主任老师,而她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一名出色的手语翻译。10多年来,她不仅在残联的各项会议和活动中担当手语翻译,还在杭州气象、萧山气象、建德气象节目中频频露脸。
无心插柳
毕业后成为聋哑学校的老师
谢红萍生于1977年,16岁报考师范中专学校时,选择了浙江省温岭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
在学校就读时,除了平时师范专业的课程外,谢红萍多学了一门手语课。当时的教材是《中国通用手语》,一个字,一幅手语图,老师在课上示范一遍,学生们课后就照着教材练习,并将相关知识点熟记在心。
毕业后,谢红萍被分配到当时的萧山聋哑学校。1988年成立时,学校专门针对聋哑儿童进行教学,第一年招收了24名学生,等谢红萍1996年进入学校时,已有200多名聋哑儿童在此就学。
谢红萍从一年级开始带班,每个班12名学生。这些新生大都8岁左右,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基本不会说话,只能发出简单含糊的“哇哇”声。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口语,谢红萍挨个儿让学生触摸自己的嘴巴,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演示,并配合手语进行教学。原本以为,在师范学校里学的手语专业可以派上用场了。
可事实并非如此。同样一个动作或一件事情,谢红萍打的手语,学生看不懂。后来谢红萍才知道,手语也跟汉语一样,有普通话和地方话的区别。而她之前学的是中国通用手语,学生们常用的却是地方手语。之后,谢红萍有意识地跟学生多交流,碰到一些不同的手语,也常向聋哑人朋友请教。
在谢红萍的辛勤教学下,这个班的孩子毕业后都顺利走向了社会,有的还成为行业的带头人。2010年10月,萧山聋哑学校搬迁至蜀山路,并改名为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而随着聋哑儿童的逐年减少并统一到杭州城区就学,谢红萍的学生开始以智残的特殊儿童为主。
发挥专业特长
成为萧山出色的手语翻译
虽然不再教聋哑儿童,但谢红萍的手语专业技能却一直没有丢掉,并逐渐练成一名出色的手语翻译。
早在10多年前,区残联召开大会时,想请一名懂手语的人做翻译,便于聋人朋友参会时进行无障碍交流。后经学校推荐,专业技术过硬的谢红萍成为首选人。从那以后,凡需要手语翻译的会议或活动,都会来邀请谢红萍。她还在区残联的聋人协会当过秘书长,在为聋人朋友服务的同时,谢红萍的手语翻译能力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和提升。
2018年底,杭州市残联公开招聘气象手语翻译,为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杭州气象》栏目播手语新闻,谢红萍顺利通过面试,成为其中的一员。当年12月8日,谢红萍首次上岗。经过前期充分的准备,她根据气象台主持人的口播内容、语速,高效率地完成了手语展示,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之后,谢红萍又成为《萧山气象》《建德气象》的手语翻译。
如今,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也带动了一些新词汇的出现,如支付宝、快递、微信等。为了更好地学习新手语,谢红萍加入了杭州残联下属的手语姐姐志愿团队,并定期参加手语培训。另外,谢红萍还结交了不少听障朋友,碰到翻译不出的新词汇,就会第一时间请教他们。“手语的地区性特征非常明显,同样是手语,北京的和上海的不一样,萧山的也和其他地区的不一样。”谢红萍说。
别看只是手指的简单舞动,手语的翻译也需要技巧。谢红萍说,每次接到任务,她总会提前一个小时赶到现场,把需要翻译的稿子先看一遍。现在的会议经常会涉及一些抽象的词汇,像政策、法律、规则等,不太好翻译,她就会把重要的内容进行概括,再用手语翻译出来。在打手语时速度不能太快,不然聋人朋友跟不上节奏,会影响意思的传达。
“以前觉得手语只是用来教教聋哑孩子。现在政府非常重视残疾人群体,对手语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每次站在台上向聋人朋友进行手语翻译,我觉得自己被社会所需要,人生价值得到了最大的体现。”谢红萍说,2022年的亚运会将需要大量的手语翻译人员,到时她将报名成为志愿者,为家门口的亚运会尽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