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网工程:基层善治的东莞探索
厚街镇“智网工程”指挥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在电脑前观测图表和数据的变化。
网格管理员用手机扫了一下店铺门前的二维码,就可以按照后台下发的监管任务对商铺进行巡查。
7月16日晚7时左右,东莞市寮步镇井巷村第二网格管理员叶敏玲在网格内的辰工工业区巡查时,发现一幢宿舍楼四楼起火,叶敏玲先通知保安,再报火警并用手机APP通知村指挥调度工作站,多方合力之下,火灾很快得到控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叶敏玲是东莞全市6524名网格员中的一员,井巷村第二网格则是全东莞3106个网格中的一个。作为基层社会治理改革的重点,东莞正在推进的“智网工程”,将全市2465平方公里辖区分成一个个“网格”,依托统一的信息系统,网格内的人、地、事、物、组织等信息全部被纳入数据库管理,通过网格员每日巡查反馈工商信息、公共安全等情况,实现精准执法、精准管理。
“智网工程”全面启动以来,东莞的社会治安呈现“两降一升”的良好势头。今年1—6月份,全市110共接报违法犯罪警情同比下降13.18%、立刑事案件下降14.20%、破刑事案件同比上升24.26%。
更重要的是,“智网工程”背后悄然发生的是东莞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治理模式的转变——正在从人海战术走向科技手段,从条块分割走向资源整合,从粗放型治理走向精细化治理,这是东莞对基层政府深化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作的全新探索,也为城市营商环境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郭文君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向精治善治的治理新形态转变
7月20日早上8时30分,道滘镇昌平村网格员赖玉沛打开手机上的“我是网格员”APP签到,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社区巡检业务提醒:出租屋19间、经营场所4间;商改监管业务提醒:商事主体5间……”APP上,每天的日常巡检任务一目了然,按照要求的巡查周期,后台数据自动进行提示。
“日常社区巡逻范围主要包括出租屋、经营场所、生产企业等几类。”每一个巡检对象,都在醒目位置张贴“智网工程”二维码。用手机扫描后,就会出现巡检对象的地址、名称、经营(管理)责任人等基本资料。在对几间新开张店铺的经营信息和许可证办理情况进行检查后,已经接近12时了。
赖玉沛又来到村里的几间出租屋进行检查,“这时候是大家下班时间,方便登记核对租住人员的信息。灭火器要看指针是不是指向保质期内的绿色,消防卷盘要开一下看出水是不是正常,还有楼道口有没有乱堆放,应急灯通电是不是正常……”赖玉沛一边介绍一边拍照上传至APP。
如果在巡查中发现问题隐患,对于类似占道经营这种小事件,赖玉沛可以直接进行处理或劝导现场整改。灭火器过期等一般事件,就需要赖玉沛强化巡查督促整改。碰到不能自行处理隐患的事件,赖玉沛则通过信息系统报请网格长,或报请村调度处置队伍进行处理。如果仍然无法处理的,或者涉及执法权限的,赖玉沛就会上报镇指挥调度中心联合执法队伍处理。
去年11月被收编为网格管理员之前,赖玉沛在镇新莞人服务管理中心做了16年户管员工作。“有时刚做完户管员业务,派出所那边又来电话要求检查人口登记,回来凳子都还没坐热,又要出去工作。最花时间最繁琐的就是把收集回来的信息录入电脑,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赖玉沛说,成为网格员后,职责虽然多了,但都有明确规定,做起来更有条理,“更重要的是,信息都是通过手机APP上传完成,省了大量整理资料的时间。”
去年8月份,《东莞市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入格事项目录》公布,确定第一批入格事项共计18大类77项,主要涉及消防、食药监、安监、卫生监督、社会治安隐患排查、社区服务等内容。今年,市场监管及工商行政管理方面共6项工作入格,目前“智网工程”市级入格事项共20大类83项。这些事项又被细化成责任清单、网格员职责和巡查周期,形成“发现上报、分类推送、协调处理、跟踪回访、评价结案”五步闭环工作机制,由此也实现了网格员“一人多能”的工作机制。
“今年4月,我们从发现到打掉一个食品黑作坊仅仅用了半天时间。”对比同期未入格时的情况,自去年11月以来,道滘镇检查场所数量上升12.1%,隐患整治率上升16.3%,实现了火灾事故“零死亡”……
说起“智网工程”带来的变化,道滘镇网格管理中心主任陈杰超深有体会:“以前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普遍比较粗放、被动。实施‘智网工程’后由被动转为主动,由静态转为动态,向精治、善治的治理新形态转变,前端及时发现隐患,职能部门跟进处理。”
打破“信息孤岛”提升行政效能
每天一早,东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寮步分局药械股的负责人都要登录寮步镇社会治理信息平台系统,查看涉及食品药品安全管理领域的违法违规事件,这些事件由网格员采集,镇“智网工程”指挥调试中心统一转发。
“接到任务派遣后5个工作日要派人到现场核实,系统规定要在15个工作日内办结完成首次反馈,没办完的继续在每7个工作日反馈一次,最后还要评价结案。”寮步镇网格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现在各入格职能部门的办事进程在信息系统上一目了然,系统每个月都会对部门反馈情况进行打分、排名、公布,对于效率落后的部门自然形成了督促与倒逼。”
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运行快速多变,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城市管理日趋庞杂,基层治理面临全新挑战。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东莞,比其他地方更早遭遇人口、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面临着基层矛盾叠加、社会风险增大的严峻挑战。
“智网工程”将采集到的数据实现共享,在“放管服”的基层改革实践中从源头位置打通了部门间的“信息孤岛”,梳理部门与社区的任务和信息交互,革新了多头和重复的扰民执法局面,提高了基层综合监管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直以来存在的人口与行政部门人手严重倒挂的难题。
2014年开始试点“网格化”管理的厚街镇,目前已经实现20088栋/套出租屋、31712个“三小场所”全部列管,全镇累计采集流动人口信息33.01万条。“我们采集到的出租屋人员数据共享给公安,商事监管数据共享给工商等市场监管部门,而公安的视频监控数据全部对我们开放……”厚街镇综管办主任林伟权介绍。
厚街信息平台曾预警某出租屋连续三个月实际用水量达到100吨,远远超过去年同期用水量。厚街派出所立即组织人员对出租屋进行暗访,破获传销团伙1个,抓获嫌疑人61人。
长安镇在市“智网工程”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立足于“智慧长安”建设的需要,增加了今日长安、公共安全、学校教育、医疗卫生等11个板块,目前已经完成了5个板块的建设。2016年,该镇还成立了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负责统筹包括“智网工程”在内的全镇数据汇聚管理和数据应用发展工作。
目前,由市公安局提供的621万条标准地址库数据已全部归集到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供查询使用;全市实有人口公共基础信息平台上线试运行,468万余条非户籍常住人口信息率先共享至数据库。
暨南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王贤彬认为,由撒网式巡查监管向信息化精准监管转变,形成时间、空间、人员上的“乘数效应”,能使有限的监管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解决服务市场主体“最后一公里”
东莞濠畔鞋材广场是厚街镇一家专业鞋材市场,有商铺300多间。目前该商场300多间商铺的门口均已贴上带有二维码的门牌号,物管工作人员在巡查场内的商铺时,只需用一部装有“巡城马”软件的手机对着二维码“扫一扫”,就能收到商铺的相关信息和巡检任务。“软件由政府开发,免费提供给我们使用。”濠畔鞋材广场项目经理谭亲立说,这种方式既方便了管理,又净化了市场环境。
目前,厚街镇加快将商场、卖场、专业市场和写字楼等市场主体整合为专业网格,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安全监管,加快推动社会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在商改后续监管工作考评和“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体系”两项工作考评中,2015年、2016年厚街镇连续获得全市第一名。
“智网工程”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同时提升了城市形象、城市品质,与东莞营商环境建设,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息息相关。在东莞不少镇街,通过“智网工程”解决服务市场主体“最后一公里”的探索正在进行。
陈杰超最近向道滘镇的“智网工程”系统服务商提出了叠加更多服务的需求,“今年下半年,我们希望在南阁工业区试点,开发企业版APP,将社保、劳动、工伤、居住证办证等便民服务延伸到企业中,使他们办事更少跑动、更方便。”
“借助‘智网工程’和‘一门一网’服务,我们已经开展了企业数据利用服务,通过企业资源的搜集,为企业‘画像’,已经进行了信用评级、大企业实时监测、产业即时信息发布等功能。”长安镇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陈达荣介绍,“下一步还将设计一套政企互动平台和企业会议系统,以后政府部门召集企业开会在网上就可以实现,沟通将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