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评论:文明出行小举动 礼让当先大文明

  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素质普遍提高,似乎都懂得出行礼让的道理。例如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红灯停绿灯行,乘坐地铁公交先下后上,在遇到陌生人问路或寻求帮助的时候搭把手等,这些文明出行的良好习惯已经成为市民朋友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在这种人人懂文明的大环境中,我们在各种媒体上的不文明行为为何还屡见不鲜?

  个别不文明现象不能代表整体情况。就拿传播信息量最广的微博和微信来说,几乎涵盖所有的衣食住行等,也包含了不文明的信息。相信发布者在发现不文明现象的用意不是为了抢人眼球,而是在指责这种不文明的行为,让更多的人看到后避免发生类似现象。可以说文明出行的受益人不仅仅是出行人自己,更多的是让身边人得到温暖。更多的情况不是亲眼所见或非事实,比如不让座可能当事人身体不舒服,过马路没有搀扶老人可能工作上有急事要处理等。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身边每一个人,去理解某些不文明行为,我们会发现,不文明的人和事会越来越少,我们会发现身边的正能量会越来越多,社会越来越美好起来。

  不文明行为能反映社会问题。虽说扔一块香蕉片、吐一口痰、闯一次红灯不是天大的事。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一代人的教育程度、一个社会的进步情况。那么,小事就不再小,一个不能自觉控制自己行为的人,能担任国家建设?所有,我们不能忽视一切不文明的小行为,小行为如果不能得到控制和改变,势必会造成更大的问题和危害。在出行中发现的不文明现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知错犯错。试想一下,捡起一块垃圾、提示和自己一起过马路的人现在是红灯、公交车进站让年纪大的先上车。这样的行为比做一件好事更加能感动身边的人。在我们都在唾弃不文明行为的当事人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对照自己是不是一个文明人。文明出行,礼让为先,没有一个人会排斥一个有礼貌的人。

  一句问候、一脸微笑、一个帮助,出行的所有人都不再会陌生,出行中遇到的所有事都变的有意义,我们也更加爱出行,爱出行中发生的一切。让我们把礼让摆在心里,表达在行动中,融化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江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