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兵:建筑,是情感的容器!

大卫建筑设计董事长刘卫兵 简介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组成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SBCI(可持续建筑与气候倡议组织)成员

英国建科院BRE-GLOBAL(国际绿色建筑评估机构)成员

曾获:

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规划奖

中国民族建筑文化保护奖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金奖

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

出版

藏区画旅集:

《查理》——四川美术出版社

川西民居记:

《林盘》——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8年动态:

2月,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了联合国第九届世界城市论坛,刘卫兵代表中国建筑规划设计师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演讲。

(世界城市论坛是探讨全球人居问题第一大会,也是与“世界经济论坛”、“世界社会论坛”齐名的联合国影响力最广泛的三大盛会之一。)

3月,大卫建筑设计获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设行业分会城市开发与建设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授牌,刘卫兵亦受邀担任副理事长一职。

刘卫兵:建筑,是情感的容器!

刘卫兵部分作品

刘卫兵:建筑,是情感的容器!

《林盘速写》

刘卫兵:建筑,是情感的容器!

《花溪村》

刘卫兵:建筑,是情感的容器!

《新天鹅堡》

专访内容

1

问:如果让您在诸多头衔、以及奖项获得者之中,只选择一个身份保留坚守,您会作何选择?

刘卫兵:虽然这些头衔看起来是多、且零散,却存在一个内在逻辑关系——艺术。

在我们国家,建筑被列为工程,大众普遍认知是将建筑和艺术分开的。但是在国外,建筑系往往都在艺术院校,在美国更有建筑专业是脱胎于哲学系。这个就是认知观念上的差距。

艺术,是人文的,所以人文是我在意的。同时,在我看来,中国建筑设计要有发展,首先要有中国气派的人文的东西。但它不仅仅停留在建筑形式上,而是内在的中国文化。我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组成员,这个基金会旨在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中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传统建筑文化。

所以,尽管头衔很多,民族建筑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

刘卫兵:建筑,是情感的容器!

2

问:身为民族建筑设计师,在您眼中的成都,和北上广有什么差异性?

刘卫兵:和一线城市相比,人文、生态是我们最大的强项,是不可放弃的,我们最具地域代表性的就是川西林盘,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川西坝子”。不论从建筑、还是人文角度来看,川西林盘都呈现出成都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它是本土建筑文化基因的承载。

刘卫兵:建筑,是情感的容器!

3

问:一件有趣的事情,您坚守的是民族建筑,却把给自己的公司命名为“大卫”、出版的画集则是《查理》。另一方面,在您画作中,除了川西林盘以外,题材还有拉脱维亚的里加古城、缅甸的蒲甘古塔、英国的谢菲尔德圣乔治教堂、德国的新天鹅堡等,然而您在画这些全球各地著名建筑时,采用的却是中国水墨艺术手法。其间的矛盾,让人费解。

刘卫兵: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是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美国伟大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思想家。他追求了一生的建筑设计、各种造型,到最后他终于发现,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最好的建筑理论。

莱特是个孤傲的人,甚至对欧洲一些著名思想家不屑一顾,但为什么对老子情有独钟呢?因为在“道”的层次上,他的思想与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发生了共鸣。

建筑应该追求的是内在的空间,是一种哲学关系,而不是外在的造型。这是中国民族建筑的思想观念,我深受其影响,并一直贯彻、坚守。简而言之,穿西装不见得是外国人,穿中山装也不一定就是中国人,外在只是形式,关键在于思想。

刘卫兵:建筑,是情感的容器!

4

问:能否具体说明一下您所推崇的思想?

刘卫兵:建筑,是情感的容器!

中国有句老话“睹物思人”,对老房子不能一味拆旧建新,否则,就会出现我在《林盘》一书结束语写的遗憾:“当繁华和喧嚣之后, 再想起它时 ,一切却又都将只剩下回忆和叹息……”。我希望对待老建筑、老城镇应该有机更新,应该“物是人非”。如果说建筑承载情感,这是我推崇的建筑思想;那么作为建筑师,则是要成为文化的承载。

5

问:据悉,大卫建筑设计最近获得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设行业分会城市开发与建设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的授牌,您个人亦受邀出任副理事长一职,这对您、以及您带领的这个团队意味着什么?

刘卫兵:在“一带一路”的指引下,全国各行各业都在积极的“带出去、引进来”。在建筑设计领域,大卫建筑设计走在西南地区的前面,大卫的设计作品在非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有精彩呈现。我们要把中国民族建筑的优秀文化带出去,同时要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引进来。此番授牌,对我们而言是荣誉、是责任,更是使命!

刘卫兵:建筑,是情感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