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黄牛哞哞叫,农民奔小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黄牛哞哞叫,农民奔小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黄牛哞哞叫,农民奔小康

  故事3

  他是新晋牛倌 她是网络“牛”主播

  “刘东雨在家没?”年轻壮实的刘东雨一路小跑出来,竖起了食指,“嘘!孩子妈在给黄牛做直播呢!”庭院的牛舍里,妻子陈立杰穿着漂亮的黑裙子,画着淡淡的妆容,“亲们,欢迎大家来到直播间!看看,我们家的大黄牛正在吃草……来,和大家打个招呼……有人刚问我,牛拉肚了怎么办?现在就教大家一个小妙招……”

  刘东雨31岁,正是年富力壮的好时候,之前外出打工干瓦匠活,不能管家、不能种地,一年收入只有两三万。“东雨快回来吧!村里很多人家都养牛了,比你在外面赚得多多了!”家里人的几次电话,几番举例、算账,让刘东雨看到了养牛的“钱景”,他咬咬牙也拼了一回——2018年5月,他回村买了四头母牛,成了新晋牛倌!

  “养牛不累,榨草、喂水、收拾牛圈,一天也就三四个小时的活儿,剩下的时间还能种种地、管管孩子,比打工强!”刘东雨说,他养牛时村里和左邻右舍都来帮过忙,所幸黄牛也没出现过大病,“养牛一年后,我净收入有6万元,种地还能收入一万元!通过繁殖,现在家里有11头牛了!”而妻子做黄牛直播,粉丝也是蹭蹭涨,不少人都透露出购牛的意向!”

  刘东雨家里还安装了全方位的视频监控:“即使外出也能用手机看到牛舍里黄牛的情况,有没有打架?怀孕的母牛是不是要生牛犊啦……”刘东雨笑着说,“村里养牛的人家都有,不算啥高科技!”

  刘东雨说,和家人在一起,和生他养他的村庄在一起,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获得幸福,这就是他认为的,最好的小康生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黄牛哞哞叫,农民奔小康

  结束篇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养殖黄牛饲料成本低,自家秸秆够吃的话,算得上低风险零成本,三头牛一年效益四万多块钱,抵得上种植四垧多地。新华村一共425户人家,养牛户达到100户,多的人家有几十头牛,少得也有三两头。村里养牛,都是绿色喂养不打激素,大家早就有这个共识;在我们村买牛,你定好了,牛留下我们再养7天,你看看喝水吃草的情况,真心觉得错不了了,再拉走……”提起“牛经”,耿大军能和你谈三天三夜不睡觉!

  “那丹伯黄牛交易市场”远近闻名,耿大军是镇上知名的黄牛经纪人。2013年,他受命成为新华村党支部书记,那时的新华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资源不丰富、产业结构单一、贫困户众多,耿大军下定决心,要用一身养牛贩牛的本事,带动乡亲致富发家!从劝说近亲养殖黄牛开始,耿大军挨家动员,讲利润、说效益,让很多连公牛母牛都分不清的人加入了养殖黄牛的行列!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布最新牛市信息、跑银行跑贷款、请专家做培训、视频讲解网络直播……耿大军和村领导每天都忙得很!

  天道酬勤,付出总有甘甜回报——2019年新华村人均收入1.1万元,全村有贫困户19户48人,已全部脱贫。黄牛养殖和香瓜成为村里特色经济,去年村里靠养牛户均收入达到了4万元;村里树立黄牛养殖示范户10户,带动新华村群众开展黄牛养殖33户,预计2020年户均增收1万元……

  夕阳下,结束一天的工作,美丽的村庄炊烟淼淼,依旧是那一声声的“哞哞”牛叫,那样悠长、那样动听!站在村口的耿大军疲惫却干劲十足。

  耿大军说,他眼中的小康生活很简单,“全村人共同致富,一个都不能少!”

  【记者手记】  “小康”是奋斗出来的!

  《诗经》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小康生活的憧憬,可“小康”到底什么样?我想,在那丹伯镇新华村可以窥见“小康生活”的一貌!

  乡村瓦匠王俊是村里投“巨资”盖牛舍的第一人,他“嘴笨”“木讷”,身上却折射出新时代农民那股不服输、脚踏实地的劲头儿;孙丽霞一家“人穷志不穷”,他们勇敢地抓住了那棵递过来的“梧桐树”,最终招来了金凤凰;刘东雨是村里年轻的一代,脑子活、思路宽,早早选择了“直播带货”的热风,将黄牛养殖和销售走出了新路子;新华村党支部书记耿大军全村的“小康梦”,直白简单却最动人心!

  这是一个北方的小山村,这是一群普通的庄户人。他们的生活和你我一样平凡,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对“小康生活”的不同理解,有的是一个目标,有的是对生活的概化,甚至是一个冰箱、一台车……但他们都坚信,“小康”源于奋斗!只有用双手踏踏实实创造出来的生活,才是属于自己的“小康”和幸福!

  “小康”到底是什么?新华村人用行动告诉我们,“小康”在人们的生活里,在人们的感受里!在中华大地动人的“民生图景”中,无数中国人眼中、心中的“小康生活”,就是我们大家的“小康”,它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呼应激荡,激励着我们披星戴月、共奔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