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发展趋势

                                                              谢耘耕  陈虹

 一、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概述

   1995年,跑到美国“淘金”的节目制作人马克·伯内特因参加了莱德加洛伊斯国际专业越野赛突发奇想:把电视镜头仅仅对准了由他策划发起的“荒野历险生存大挑战”竞赛活动。他以这项活动为起点频频展开融资,并积极公关邀请加盟,最终成功吸引了既是投资商,又是探险发烧友的布莱恩·凯尔森及美国Prime电视网,组成联合创业体,并力邀美国著名媒体MTV电视网著名节目策划人道格及多名投资商加盟,共同投拍野外汽车赛节目《生态大挑战》。 5年后,除了继续投拍《生态大挑战》外,伯内特组织拍摄了后来风靡世界的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幸存者》。

《幸存者》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2000年5月推出,游戏规则是从近万名应征者寄来的录像带中挑选出16名参赛者,把他们送到无人居住的熔岩海岛或荒山野岭,让他们在那里生活39天,其间选手们的生活及竞赛过程由剧组全程跟拍,并制作成每周1小时的电视节目,观众在互联网上也可以随时观看。

《幸存者I》播出后获得了惊人的收视率和广告收益,全球各地掀起了一股连制作方都始料未及的“生存”狂潮。在2000年《时代》周刊的年度最佳电视节目评选中,《幸存者I》名列榜首。 2001年,《幸存者》获得美国电视艾美奖,同时连续4年被观众评为最受欢迎的真人秀电视节目。《幸存者》第十季获得2004年度艾美奖最佳实境及竞赛类电视节目、非剧情类最佳摄影、最佳画面剪辑、最佳混音效果4项大奖。《幸存者》在5年的时间里连续播出了11季的节目,而且收视率长盛不衰。根据尼尔森公司2005年10月24日—30日一周的收视调查,《幸存者》第11季仍然位居全美电视节目排行榜的前十位,在星期四晚上,有占全美10.6%的11,661,000个家庭收看这个节目。
    野外生存类真人秀是最早被中国观众认识和接受的真人秀节目类型。2000年8月,央视2套《地球故事》引进《幸存者》,使中国观众首次了解到了西方最为热门的电视节目。随后广东电视台推出的《生存大挑战——徒步边境线》是国内首个独立制作的真人秀节目,借鉴了美国《幸存者》等节目的做法,引入了淘汰机制、竞技游戏设置等真人秀节目元素,跟踪拍摄了三名志愿者在六个月里徒步穿越八省的经历。

二、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发展趋势

1.环境选择有新意

野外生存型真人秀节目选择的环境一般取决于这样两个特点:一是艰险性,二是新奇性。环境越奇异,观众的好奇心越强。环境越艰难,选手的挑战难度就越大。从第一届起,《生存大挑战》节目行经的路线就不断有突破:首届挑战辽宁丹东的边境;第二届挑战长征之旅;第三届开始冲出国境,到了塞班和新西兰;第四届的古希腊访古之旅;第五届新疆英雄古道;第六届《生存大挑战》则开进人类生存极限之地北极圈,是国内电视节目走得最远、最艰险的一次。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许多国外真人秀节目把拍摄现场放到了中国。2006年1月15日起在法国电视6台播出的《急速北京》节目是一个考验选手脑力和体力的竞赛。10个双人小组从巴黎到北京展开角逐,他们将穿越俄罗斯、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每人每天只有1欧元的预算,他们必须合理利用,安排好住处和伙食。

个人根据自己的状况,选择合理的交通工具,用良好的表达能力住进当地人的屋子里,甚至还能得到免费的晚餐。尽管困难重重,竞赛者一路上保持良好的心态,感受不同国家城市的文化、语言和生活方式。每站最晚到达的一对选手被无情淘汰。到了决赛,只有两个小组穿行在北京的街道中,为50000欧元的奖金做最后的努力。

而野外生存型真人秀节目的鼻祖——《幸存者》第15季则选择中国内地全程拍摄,地点就在江西九江的柘林湖鹿角尖景点,范围延伸至武宁县扬洲乡有关地区,虽然仍然以“幸存者”为主题,但强调亲近自然、走进自然,从各方面纪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片断。

2. 从重自然生存能力到重社会生存能力

过去的野外生存型真人秀节目完全根据选手的“自然生存能力“来决定承办,如今,“社会生存能力”则成为考验选手的重要指标。贵州电视台2003年推出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峡谷生存营》。栏目组共推出了《天河潭高空溜索大赛》、《美少女单人水上拔河秀》、《水上训练营》、《丛林竞技营》等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2003年4月,在贵州南江大峡谷,12位现代“鲁宾逊”远离家人朋友,远离现代文明和惯常的生活方式,亲身体验24天的野外求生生活。不仅如此,每隔2天选手们就要召开一次“生杀大典”,通过投票淘汰一位伙伴。选手们既要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斗争,更要处心积虑谋求伙伴的支持。在斗智斗勇的游戏中,一直坚持到最后一天,最后一位选手将获得10万元奖励。节目为观众演绎了一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它是在真实的原则上,戏剧化、纪录片化地展现人性的多样性。

同时,栏目的定位也经历了由“大型户外竞技节目”向“大型野外真人秀”的转变,这一转变意味着栏目在关注户外竞技的同时,更加关注竞技和生活中“人”的心理状态和生存法则,使真人秀节目具有了更多的人文色彩。

3.节目模式本土化

尽管我们不得不赞叹,西方节目模式己经屡试不爽,但那是在西方市场和文化的双重背景下。西方真人秀节目的游戏规则设置有资本逻辑运做的因素,为了提高收视率,一味地追求残酷的人际竞争,以暴露人性和隐私为快,并没有考虑它的负面影响;也有适合西方文化的因素,比如说节目中很浓厚的博彩意味、个人主义色彩等等,而且模式里渗透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其实我们还是可以跳出对西方节目模式的简单模仿。如果只是简单模仿,势必造成节目生活周期缩短,吸引力急剧下降。所以,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在借鉴国外节目模式时,结合自己的文化传统,创造出属于本国的新模式。

例如,中央电视台2套在“五一”黄金周的七天时间里播出了自己制作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好男人训练营》,这是继“魔术训练营”和“汽车训练营”之后,《欢乐英雄》栏目推出的第三个训练营模式的真人秀节目。央视2套正尝试着以这种训练营模式为平台来探索一条真人秀节目本土化的新路子。

节目主题——什么是“好男人”,如何成为“好男人”——就是一个轻松、有趣的话题,再加上“训练营”这样的环境设定,选手们完全可以抱着“有之改之,无则加勉”的放松心态,表现近乎本真的自我状态。这种训练营式的真人秀,其核心就是生活体验。因此在《好男人训练营》节目中,竞赛项目的设计也没有定位在对生存极限的挑战上,而是定位于大众能有强烈参与感的生活体验上。如“厨艺模仿秀”的比赛,就是通过观察、不断尝试,学做一道菜;“我爱我家”的比赛,让选手们组装家具、接通水管,则是考察这个时代的男人们的动手能力……摆脱了以往游戏性竞技的局限。选手们在训练营中的生活,虽然也体验到比赛的紧张,但更多的是在比赛中对自我的不断认识和反思。

根据这样的总体规则的设定,整个节目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所谓的“勾心斗角”和所谓的“阴暗面”。选手们以中国人特有的方式,在和谐、宽容的团队情感下,恰当地处理着淘汰、信任感、人际矛盾等诸如此类的敏感问题。这样,既符合弘扬团队精神的节目宗旨,也展示了中国人特有的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

4.奖励手段公益化

竞赛必然有胜负,胜者必定有奖励。奖励激起了人类隐藏于心底的欲望。这个欲望在某些时候逼迫他们做出连他们自己都惊讶的事情。所以说,大奖最大限度地加剧了选手内心的欲念冲突,并把它们用各自的方式表现出来,它能粉碎人们文明和道德的底线,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让非理性和欲望赤裸裸地上演,大大增强了节目的刺激性。在当前的西方社会,“成名”和“富有”是两个重要概念,伦理道德问题可以轻易被淹没在人们对这两者的强烈诉求中。当最终的胜利者拿到最诱人的奖励时,观众也带着无限羡慕的表情在电视机前观看着这一切。

目前,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国内外真人秀节目奖金差额较大。在西方真人秀中,一般都有巨额奖金或是某种特权作为刺激和诱惑,它构成了节目进行的最大动力和欲望客体。巨额奖励的设置,正是抓住了人们的投机心理,具有明显的博彩性质,给予了参赛选手无限的想象机会,也让他们能够坚持到最后,使尽浑身解数来展示自我,与对手竞争,直到获取最后的胜利。

国内真人秀节目编导们顾及到了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中追求和谐和讲究团结友爱的民族心理,尽量地规避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有意去淡化人际间的冲突。比如说《生存大挑战I))中的选手就并无竞争,它突出集体主义和团队之间的协作精神,重点表现人与自然抗争的能力。而《走进香格里拉》虽然有团队间的竞争,但想要取得胜利,更多的还是需要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而且其奖励措施也作了些符合国情的改造,对获胜者不是颁发奖金,而是以为社会公益捐款和满足个人愿望的形式来奖励。(作者:谢耘耕 陈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