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素叶:反腐败斗争认知具有深刻复杂性
腐败,既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是一个必须时刻面对的现实难题。可以说,哪里有腐败,哪里就有反腐败。在纷繁复杂社会中,当社会风气对腐败行为漠视甚至纵容的时候,人们对于反腐败斗争就会呈现出抵触的态度;当社会风气对腐败行为痛恨进而坚决与之斗争时,人们对于反腐败斗争就表现为支持和赞扬。从现实情况看,对腐败呈现什么样的认知和态度,就会反映到对反腐败呈现什么样的态度上,加上经济环境、人情世故、历史文化等社会要素的综合作用,关于反腐败的认知和态度,并不是始终如一、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为复杂变化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就明确指出,“在反腐败问题上,社会上有一些不同认识。有的人认为反腐败是刮一阵风,搞一段时间就会过去;有的人认为反腐败查下去会打击面过大,影响经济发展;有的人认为反腐败会让干部变得缩手缩脚、明哲保身,不愿意干事了;等等。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而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持续深入,对反腐败斗争中出现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言论,必须加以深刻批判,我们要坚持反腐败力度不减、尺度不松、节奏不变,不断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所取得的压倒性胜利,营造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良好政治生态。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现实中出现的关于反腐败的认识展开讨论和批判。
“反腐败无效论”。“反腐败无效论”是人们对于腐败问题认识最为消极的立场,持该理论观点的人认为,腐败是世界性难题,无处不在,只要有权力的地方就有腐败,权力与腐败是孪生的,要想消除腐败,就必须消除权力,而现实中不可能消除权力,当然也就不可能消除腐败,进而反腐败也就没有了意义,甚至腐败会“越反越多”,根本无法清除。这一观点错误认为,腐败是先天不可抗拒的,且必然支配人们的社会生活,妄图用腐败出现的事实去否定人们追求反腐败的价值合理诉求,可以说是犯了价值认识上的错误。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反腐败更是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对问题麻木不仁,要对症下药,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存在,与市场经济转型带来的体制不完善也有很大关系。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和决心,制定科学的战略策略,不断推进反腐败的体制机制创新,党风政风一定能够扭转,一定能够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新路。
“反腐败影响经济论”。“反腐败影响经济”的错误观点认为,腐败是经济的润滑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与经济社会发展难以协调统一,抓党风廉政建设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会导致消费需求萎缩、经济滑坡。该观点甚至把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阶段性现象与反腐败力度加大联系在一起。这种观点既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准则,也违背了我们党倡导的正确政绩观;既没有认清腐败的本质和危害,也没有认清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我们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防止权力寻租。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反腐败斗争有利于净化政治生态,也有利于净化经济生态,有利于理顺市场秩序、还市场以本来的面目,把被扭曲了的东西扭回来。如果很多有大大小小权力的人都在吃拿卡要,为个人利益人为制造障碍,或者搞利益输送、暗箱操作,怎么会对经济发展有利呢?这一点,相信广大正直的民营企业家都有切身感受。
腐败实际上是利用权力来进行资源配置,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极大地破坏了市场经济发展应有的平等与竞争秩序。主张腐败是经济的润滑剂,实际是逆潮流而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面临着转变经济结构、升级生产方式的压力,只有坚持创新发展、公平发展,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如果依靠腐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拒绝产业升级、结构转移,无疑是饮鸩止渴,最终必然会失去竞争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拳出击反腐惩恶,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不但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促使政治生态明显好转,而且斩断了政商之间不正当利益的输送渠道,压缩了权力的寻租空间,释放了真正的内需,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强有力支撑,将经济运行推上一条可持续良性发展轨道。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两会地方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反腐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持续健康”。事实证明,党的十八以来,反腐败斗争不但没有让经济踩刹车,相反,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据统计,2013—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反腐败已经过头”。“反腐败已经过头”的错误论调认为,反腐败让干部变得缩手缩脚、明哲保身,不愿意干事了,时常鼓吹“为官不易”,感叹“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从实际来看,该观点十分荒谬,是某些领导干部自身党性不纯、宗旨意识淡薄和责任感丧失的表现,深刻反映了他们对长期持有权力的傲慢惯性,从本质上说就是失去了对权力的正确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很多要求早就有了,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的主要倾向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存在严过头的问题。”“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如果组织上管得严一点、群众监督多一点就感到受不了,就要‘为官不易’,那是境界不高、不负责任的表现。”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明白,权力越大,责任越重,考验越多,要有戒慎恐惧之心。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对自己应该有更严格的要求,不能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感叹“为官不易”者不宜为官。严以律己、克己奉公,本来就应是干部的常态;管住嘴、管住手,从来都不是对干部的苛求。
摒弃对权力的傲慢是反腐败的基本要求。对权力无原则的崇拜是导致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权力傲慢在一些官员身上时有发现,权权、权钱、权色交易频频发生,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经常被媒体披露。实际上,权力傲慢是一种无知,必须认识到,权力是相对的、暂时的,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权力来源于人民群众,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决不能滥用权力、以权谋私。领导干部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培养和回归对于权力的谦逊态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自觉地对人民负责,自觉地接受人民监督。
以上关于反腐败认识的几个错误观点,是当前社会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正确面对。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社会风气等多方因素综合作用,反腐败斗争从来就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反腐败斗争时刻都在面对各式各样的消极和抵抗,反腐败的错误认识和态度只是消极对抗行为的其中之一。从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性出发,我们首先就要树立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厘清各种反腐败错误论调和思潮背后的发生机理,在澄清原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刻批判,时刻保持对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深刻认识,并开展高效的反腐败斗争行动。同时,我们要在体制机制上探寻反腐败斗争的灵活方式方法,要建立健全反腐败制度体系,让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要不断通过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