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发中国情感 凝聚中国精神 努力创造中国诗歌新的辉煌
四川遂宁,万人朗诵诗歌,畅享诗意中国。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世界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稳步发展的阶段,国家总体实力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转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包括诗歌在内的文艺创作应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使命意识,新时代的诗歌应该有新气象,应该反映新时代的精神。
新时代与新时代诗歌
何谓新时代?新时代是我们党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与判断,其背后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以及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分析与把握,正是因为具有了理论与历史的视野,新时代既是科学的,也是整体性的。
新时代是中国的新时代。时代的变化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情感与心灵。这是新的中国故事,是此前中国历史上所没有的。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十八大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整体社会氛围和人们的自我意识也在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可以说自近代以来,中国人都在以“落后者”“追赶者”的心态面对西方国家与西方文化,我们的知识、情感以及问题意识都是以此为基础的。伴随着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增强,我们不仅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西方文化,而且需要重新审视近代以来的知识系统,在新的问题意识之中,重新构造我们思维与感觉结构,我们需要重建面对世界的心态,重构新的世界图景。
新时代是人类的新时代。中国在发生变化,世界也在发生变化,中国的变化既是世界整体变化的一部分,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基因工程、通信技术等处于着发展的关键阶段,新的突破将有可能极大地改变人类生活。在社会层面,中国的发展在双重意义上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探索着新的道路:一是古老的东方文明如何在现代的历史条件下浴火重生,走上了伟大复兴的道路;二是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在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这两者都是对既有理论的挑战,也是对人类发展方向的探索。
新时代是诗歌的新时代。时代的变化与科技的发展并不能泯灭人们对审美与精神的需求,反而对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诗歌应该适应时代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新的诗歌、新的美学。中国诗歌的发展已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中国新诗也走过了一百年坎坷艰辛的道路,在这一百年,中国诗歌在时代的变化中变化,在人民的创造中创造,始终贴合着时代与人民的需求,以巨大的创造力刻画出中国人从传统到现代的精神转变。在新时代,我们的诗人面对亘古未有的人类之变、中国之变,应该以大无畏的勇气与创造力,创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盛唐气象”,为往圣继绝学,为中国铸诗魂。
新时代诗歌的传统与创新
文学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在古典时期,中国文学注重传承,但传承中也有创新,从《诗经》中的四言诗到汉朝最初出现的五言诗,从唐朝成熟的七言诗到宋词元曲,中国诗歌的体式一直在变化,在创新。但古典时期的中国文学创新较为缓慢,更多的是传承,一种文学新形式从出现到成熟需要数百年。“五四”以来,中国文学强调创新,文学的发展以不断“断裂”的形式展开,几乎每过一二十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和面貌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之所以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既与现代中国的巨大变化密切相关,也与国外文艺思潮的巨大影响密切相关。
在文学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上,毛泽东同志主张“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此基础上创造“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中国文艺,他强调“用”,强调中国文学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即在创造中借鉴、融会国外经典与古代经典,将之转化为中国的、今天的资源,而不是简单模仿或照搬,以致沦为国外经典或古代经典的附庸。习近平同志则进一步提出“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如果说毛泽东同志只是指出了要“用”,但没有具体指出“怎么用”,习近平同志则在这里回答了“怎么用”的问题,即不是为了继承而继承,也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要有“创造性”,要为了“发展”。习近平同志同样强调中国文学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但侧重点转向了当代的“创造性”与“发展”,这为当代诗人辩证理解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守正出新。守正,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的正道。出新,新诗既名“新”,创新就是其天命。中国新诗的天命就是要不断创新。当然,所有的创新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的,古典诗歌、翻译的西方现代诗歌及百年新诗都可以说是当代诗歌的传统,我们应当在消化融合这三大传统的基础上再创造,并不断创新,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诗歌。
我们要坚持古今中西融合的道路,开放是创新和活力的源泉,诗歌也不例外。新诗是在向西方诗歌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最早的新诗与翻译诗关系密切。此后,经过向自身古典传统的寻找,和向下接地气的挖掘,转入了正轨,一步步地走向成熟,其语言完全摆脱了高蹈深邃但晦涩难懂的以翻译诗为模版的“西方式”写作的影响,而以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为宗,借鉴西方诗歌,形成了一种以入世悲悯、关照现实与众生、亲切走心为主要特点的“中国式”的诗歌写作。我们应当一直保持开放性和包容精神,只有这样,当代诗歌才能走向健康的既有主流方向又兼容多样性、多元化诗歌风格的发展道路,中国新诗才能走向辉煌。